最新消息
敬啟者 郭育祥診所位於嘉義市 任何指稱擁有本院配方或合作關係均非事實 切勿輕信上當,以免危害您的健康 本院已委任林春發律師對於侵權將依法採取行動

小編成天在網路上果然瞎晃沒有白費

居然被小編的鷹眼看到一篇來診所看診的心得文

廢話不多說,就請大家一起來看看這位水姑娘的大作吧

PS.小編僅部分截圖,完整版還是請大家連到原文出處唷

本文引用自zhongfuq - 【健康瘦身】鎔榕 看內分泌失調之辛酸血淚史Part1 - 郭育祥診所

0818-010818-020818-030818-040818-050818-060818-070818-080818-090818-100818-110818-120818-130818-140818-150818-160818-170818-180818-190818-200818-21  

0818-22 

 

0818-23

0818-25

0818-26

0818-27

本文引用自zhongfuq - 【健康瘦身】鎔榕 看內分泌失調之辛酸血淚史Part1 - 郭育祥診所

延伸閱讀

《健康新知》3分鐘自我檢測,找出你的肥胖元兇
《健康新知》正確且聰明的喝水減肥法
《健康新知》自律神經失調會引起肥胖喔!
《健康新知》為什麼減肥時得多喝水?
《健康新知》控制體重,你可以這麼吃
《健康新知》產後立刻瘦身 小心身體吃不消
《健康新知》睡不好是減肥者的大噩夢 @林暉宗醫師
《健康新知》睡眠習慣差 體重易升 @台灣新生報
《健康新知》聰明減肥~利用基礎代謝率健康與美麗雙贏
《健康新知》體重控制 糖尿病情改善
《媒體專訪》吃飽飽 睡好好 當然瘦得了~東森綜合台‧現在才知
《媒體專訪》健康瘦身不復胖~中視數位台‧從實招來
《媒體專訪》晚上不吃、少吃 瘦不了~台灣新生報13.07.01
《媒體專訪》懶人小減肥 / 你還在刻苦減肥嗎?~《魅麗雜誌》
《醫師手札》大吃大喝也不怕胖 @郭育祥院長
《醫師手札》火鍋聰明新吃法 @郭育祥院長
《醫師手札》肉粽?!肉重!!端午後遺症 @郭育祥院長
《醫師手札》肥胖與失眠VS內分泌與自律神經 @林暉宗醫師
《醫師手札》追求速成的減肥法 小心只是白走冤枉路 @郭育祥院
《醫師手札》減肥不吃飯 瘦不了 @郭育祥院長
《醫師手札》瘦不下來,怎麼辦? @郭育祥院長
《關於診所》看診流程~體重控制篇
《小編報報》讀者提問:兩種減肥法哪裡不一樣?
《輕鬆一下》同學你哪位?
文章標籤

Dr.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來源:擷取自網路,如有侵求或其他不妥,懇請告知,盡速處理。

正確量腰圍 以肚臍為準

文於 2015.08.08於 《聯合報》刊出

網路連結:正確量腰圍 以肚臍為準

聯合報 郭育祥/嘉義郭育祥診所院長

  有別於女性的肥胖是以皮下脂肪為主,困擾男性的脂肪大多集中在腹部,因此肥胖的男性除了是全身肥胖外,有很高比例都是中廣身材。至於腰間那一圈游泳圈怎麼來的?其實是包覆著內臟周圍的厚厚脂肪所堆積出來的!

  可是,腰圍的量測,怎樣才精準呢?過去有一說,是以腰帶的位置為準,但這種量法誤差值極大,特別是肚腩偏大的男士,有人會把褲腰繫在下腹邊緣,避免勒緊肚子不舒服,有人習慣乾脆拉高褲腰在上腹邊緣,這一上一下之間有可能差好幾吋。

  因此,現今最新的標準,是以肚臍為水平量測點,至於量測出來的數字到底多高算超標?多低算正常?則還需搭配個人的身高、體重等數值來綜合計算。這對一般民眾來說,可能會麻煩些。但減肥最怕的就是「麻煩」,只要步驟略顯複雜,就很容易讓人放棄,導致減肥失敗。

  因此,倘若只是自行在家進行健康管理,需要監控自己的體型與體脂肪,建議不用算得那樣精細,僅需留心腰圍的變化即可,自己和自己比較,只要數字變小了,就是甩油成功;數字變大了,就應小心內臟脂肪的囤積,加強各種減脂計畫,無論是運動或者飲食調整。

  在生理結構上,內臟脂肪對男性來說相當重要,畢竟男性的生活大多比較需要爆發力或速度感,故內臟器官格外需要柔軟的脂肪來保護,做為防撞層;可是,過於肥厚的脂肪層對健康也會形成負擔,真的是過與不及都不行。所以男性朋友更應時時監控自己的腰圍,成功的男士可以當副總,可別當腹腫唷!

延伸閱讀
《健康新知》3分鐘自我檢測,找出你的肥胖元兇

《健康新知》正確且聰明的喝水減肥法

《健康新知》自律神經失調會引起肥胖喔!

《健康新知》為什麼減肥時得多喝水?

《健康新知》控制體重,你可以這麼吃

《健康新知》產後立刻瘦身小心身體吃不消

《健康新知》睡不好是減肥者的大噩夢 @林暉宗醫師

《健康新知》睡眠習慣差體重易升 @台灣新生報

《健康新知》聰明減肥~利用基礎代謝率健康與美麗雙贏

《健康新知》體重控制糖尿病情改善

《媒體專訪》吃飽飽睡好好當然瘦得了~東森綜合台‧現在才知

《媒體專訪》健康瘦身不復胖~中視數位台‧從實招來

《媒體專訪》晚上不吃、少吃 瘦不了~台灣新生報13.07.01

《媒體專訪》懶人小減肥 / 你還在刻苦減肥嗎?~《魅麗雜誌》

《媒體專訪》「體型」與「體重」不一定是等號 @15.08.01自由時報

《醫師手札》嫦娥可能也是泡芙女 @郭育祥院長

《醫師手札》大吃大喝也不怕胖 @郭育祥院長

《醫師手札》火鍋聰明新吃法 @郭育祥院長

《醫師手札》肉粽?!肉重!!端午後遺症 @郭育祥院長

《醫師手札》肥胖與失眠VS內分泌與自律神經 @林暉宗醫師

《醫師手札》追求速成的減肥法小心只是白走冤枉路 @郭育祥院

《醫師手札》減肥不吃飯瘦不了 @郭育祥院長

《醫師手札》瘦不下來,怎麼辦? @郭育祥院長

《關於診所》看診流程~體重控制篇

《小編報報》讀者提問:兩種減肥法哪裡不一樣?

《輕鬆一下》同學你哪位?

 

 

 

 

 

文章標籤

Dr.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來源:擷取自網路,如有侵求或其他不妥,懇請告知,盡速處理。

 

「體型」與「體重」不一定是等號

文於 2015.08.01於 《自由時報》健康醫療版刊出

網路連結: 「體型」與「體重」不一定是等號

2015-08-01

文/郭育祥

  「醫師,為什麼她看起來那麼瘦,居然有56公斤;我明明大一號,量起來也才60!這台體重計是不是不準啊?」

  減肥中的人往往對體重斤斤計較,殊不知「體型」與「體重」不一定能畫上等號。有些人「看起來胖,量起來卻不重」,有些人則相反,關鍵就出在身體內的肌肉與脂肪比例如何,也就是體脂率。

  體重固然是胖瘦的之一,但卻不見得是瘦身最重要的數據指標。現代人真正需要的是「減肥」而不是「減重」。若能減去身體內多餘的脂肪,身體線條自然緊實好看,而且人也健康,這才是完美的減肥!

  雖然說要減肥甩油,但也不能矯枉過正到讓身體無一絲油脂,那也極度不健康。適量的脂肪對人體有很重要的保護作用,就好比是重要臟器的安全氣囊一樣,可以預防碰撞造成的傷害,除此之外,有些荷爾蒙也需要脂肪的幫助才能順利分泌。

  回過來說,要瘦得好看、瘦得健康,肌肉與脂肪的比例是否得宜便是關鍵。如果肌肉與脂肪的比重相去甚遠,相同重量的脂肪與肌肉,體積足足差了3-4倍之多,想當然耳,如果身高相仿、體重相同的兩人,體內脂肪較多者,看起來一定比肌肉多的人胖。

  肌肉除了體積小,讓人看起來纖細苗條之外,它消耗熱量的效率也遠遠超過脂肪,有7-10倍以上。換句話說,肌肉比較多的人就是比較容易瘦。

  大家都喜歡快速減肥,但速效的減肥法減去的往往是水分或是肌肉,這也是為什麼一旦停下來回歸正常生活,就很容易復胖,或是體重降到某個程度後(例如3-5公斤)就再也降不下去了。

  採用正確方法來減肥,起初並沒那麼快見效,因為鍛鍊肌肉並不容易(特別是女性),甩油也非一蹴可幾,所以不少人都撐不過所謂的停滯期,但只要衝破瓶頸,真正將負責消耗熱量的肌肉練起來了,負責囤積熱量的脂肪少了,接下來的瘦身之路會有如倒吃甘蔗一般,越瘦越快且越瘦越健康、好看。

(作者為嘉義郭育祥診所院長)

全文完整版延伸閱讀:《醫師手札》嫦娥可能也是泡芙女 @郭育祥院長

文章標籤

Dr.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當初能夠奔上月宮的嫦娥,也許不是因為偷吃了西王母娘娘的仙丹妙藥,而是因為外表看似穠纖合宜的她,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泡芙女,身體裡的脂肪組織遠遠多過於肌肉組織,才會讓她輕飄飄地飛上天……中秋節還沒到,為什麼提起嫦娥了呢?其實是幾天前的門診實例所帶來的靈感。

 

醫生,為什麼我朋友看起來超瘦的,居然有56公斤,但我明明大一號,這麼胖,量起來也才60!這台的體重計是不是不準啊?

 

來診所減肥的朋友偶爾會懷疑自己量測出來的體重,以為衛教室裡面那台是"快樂體重計",量起來會比較輕,好讓他們歡天喜地,但當然不是這樣的。減肥中的人往往對體重斤斤計較,但殊不知很多時候體型與體重不一定能畫上等號,有些人「看起來胖,量起來卻不重」,有些人則相反,關鍵就出在身體內的肌肉與脂肪比例如何,也就是體脂率。體重固然是胖瘦的之一,但卻不見得是瘦身最重要的數據指標,現代人真正需要的是減肥而不是減重,減去身體內多餘的脂肪,身體線條自然緊實好看,而且人也健康,這才是完美的減肥!

0720-01

圖說:即便身高體重相仿,體脂肪偏高的人比起肌肉結實的人,看起來就是大一號喔!

來源:擷取自網路,如有侵求或其他不妥,懇請告知,盡速處理。

 

雖然說要減肥甩油,但也不能矯枉過正到讓身體無一絲油脂,那也極度不健康,適量的脂肪對人體有很重要的保護作用,就好比是重要臟器的安全氣囊一樣,可以預防碰撞造成的傷害,除此之外,有些荷爾蒙也需要脂肪的幫助才能順利分泌唷! 

 

回過來說,要瘦得好看、瘦得健康,肌肉與脂肪的比例是否得宜便是關鍵。但這跟體重有甚麼關係呢?關係可大了!因為肌肉與脂肪的比重相去甚遠,相同重量的脂肪與肌肉,體積足足差了34倍之多,想當然,如果身高相仿、體重相同的兩人,體內脂肪較多者,看起來一定比肌肉多的人胖。而肌肉之所以大勝脂肪,除了體積小,讓人看起來纖細苗條之外,它消耗熱量的效率也遠遠超過脂肪,足足有7~10倍以上,換句簡單的話來說,肌肉比較多的人,就是比較容易瘦。0720-02

圖說:同樣都是肚子上的五磅重量,脂肪大小猶如三顆葡萄柚,如果是肌肉,立刻縮小為三顆小橘子喔!

來源:擷取自網路,如有侵求或其他不妥,懇請告知,盡速處理。

 

減肥大家都喜歡求快,最好是今天減,明天瘦!但速效的減肥法減去的往往是水分或是肌肉,這也是為什麼一旦停下來回歸正常生活,就很容易復胖,或是體重降到某個程度後(例如3~5公斤)就再也降不下去了。使用正確方法來減肥,起初並沒那麼快見效,因為鍛練肌肉並不容易(特別是女性),甩油也非一蹴可及,所以不少人都撐不過所謂的停滯期,但只要衝破瓶頸,真正將負責消耗熱量的肌肉練起來了,負責囤積熱量的脂肪少了,接下來的瘦身之路會有如倒吃甘蔗一般,越瘦越快且越瘦越健康、好看。

 

 

如果不想當個「外表澎澎胖胖,內在油滋滋,秤起來卻沒甚麼重量」的泡芙人,那麼除了體重之外,你更應該在意的是自己的體脂率。為了瘦身而努力的過程,除了時常站上磅秤給自己秤斤論兩,更應該拿捲皮尺關心自己的腰圍、腹圍、大腿圍,只有這些數字越來越小,才是貨真價實地瘦喔!

體脂肪率標準參考

體脂肪率等級

男性

女性

最低限度

1%~5%

3%~8%

運動員等級

5%~13%

12%~22%

理想等級

12%~18%

16%~25%

正常範圍

10%~25%

18%~30%

肥胖

22%~27%

30%~34%

附註:年長者標準略為上調,以年65歲為例,約可放寬5%

 

延伸閱讀
《健康新知》3分鐘自我檢測,找出你的肥胖元兇
《健康新知》正確且聰明的喝水減肥法
《健康新知》自律神經失調會引起肥胖喔!
《健康新知》為什麼減肥時得多喝水?
《健康新知》控制體重,你可以這麼吃
《健康新知》產後立刻瘦身 小心身體吃不消
《健康新知》睡不好是減肥者的大噩夢 @林暉宗醫師
《健康新知》睡眠習慣差 體重易升 @台灣新生報
《健康新知》聰明減肥~利用基礎代謝率健康與美麗雙贏
《健康新知》體重控制 糖尿病情改善
《媒體專訪》吃飽飽 睡好好 當然瘦得了~東森綜合台‧現在才知
《媒體專訪》健康瘦身不復胖~中視數位台‧從實招來
《媒體專訪》晚上不吃、少吃 瘦不了~台灣新生報13.07.01
《媒體專訪》懶人小減肥 / 你還在刻苦減肥嗎?~《魅麗雜誌》
《醫師手札》大吃大喝也不怕胖 @郭育祥院長
《醫師手札》火鍋聰明新吃法 @郭育祥院長
《醫師手札》肉粽?!肉重!!端午後遺症 @郭育祥院長
《醫師手札》肥胖與失眠VS內分泌與自律神經 @林暉宗醫師
《醫師手札》追求速成的減肥法 小心只是白走冤枉路 @郭育祥院
《醫師手札》減肥不吃飯 瘦不了 @郭育祥院長
《醫師手札》瘦不下來,怎麼辦? @郭育祥院長
《關於診所》看診流程~體重控制篇
《小編報報》讀者提問:兩種減肥法哪裡不一樣?
《輕鬆一下》同學你哪位?
文章標籤

Dr.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50610 - 複製150610 - 複製 (2)150610 - 複製 (3)150610 - 複製 (4)    

 

延伸閱讀

《關於診所》預約單讓報到更簡單

《關於診所》不接受代理掛號 非本人請勿預約

《輕鬆一下》睡不著?

《輕鬆一下》同學你哪位?

《輕鬆一下》會錯意

《輕鬆一下》夜長夢多

《輕鬆一下》痠痠公主

《輕鬆一下》內憂外患

文章標籤

Dr.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為了確保每一位朋友在這裡的就診安全

避免冒名頂替或者代理掛號之情事再度發生

詳情請參考《關於診所》不接受代理掛號 非本人請勿預約

請大家一定要記得

就診時務必攜帶有照證件以及預約單

供櫃台服務人員核對身分喔

 

初診的朋友由於沒有預約單

因此有照證件千千萬萬別忘了

 

而複診的朋友要核對身分完成報到則方便多了

只要記得攜帶上次完診時櫃台人員提供的「預約單」

每一張預約單上都有專屬的條碼

詳載了您個人的約診資料

嗶~嗶~一刷就能完成報到程序

瞬間進入等候帶位的狀態

方便快速且資料安全無虞唷 

 

不斷提升環境與設備

是希望每一位前來看診的朋友都能感覺舒適與自在

持續精進專業與服務

只為了提供給各位更優質的醫事服務

協助大家盡快恢復健康,重回正常生活軌道

我們現在也許還不是最好

但一定會保持努力 讓團隊越來越好

也希望各位舊雨新知能不吝給我們批評與建議唷

文章標籤

Dr.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頭暈目眩,怎麼辦?

曾經有過以下類似的經驗嗎?

 

「站起來的時候,突然一陣頭昏眼花?」

「經常覺得昏沉沉,腦子不太清楚?」

「莫名其妙覺得腳下搖搖晃晃的,好像站不穩?」

「眼前景象沒來由一陣晃動,還以為地震發生?」

 

這些很可能都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發的唷!

 

說到頭暈,許多人會認為造成原因可能是貧血、前庭神經系統受到影響,嚴重點不外乎神經系統受損,或特定病變所致。實際上,在門診中最常見的頭暈,通常跟生活壓力大、工作忙碌、情緒問題(憂鬱、焦慮)有關。

 

不少門診患者在尋找頭暈致病原因的過程中,都歷經一段「無法確診」的旅程。從耳鼻喉科、心臟內科,再到精神科,該做的檢查都做了,就是沒發現問題。即便吃了止暈藥,頭暈目眩還是不離不棄地跟著他們。

 

倘若你以為頭暈目眩,只有一種狀況,那就錯囉!在這裡教大家一種粗淺的判別方式,如果頭暈的時候,感覺到一陣天旋地轉,身邊景物就像經過特效處理一樣,繞著你打轉,這種頭暈大多是內耳的前庭神經異常所引起。如果頭暈的時候,感到一陣輕飄飄,眼花花,且腦袋重重的,那多半是自律神經機能不良所引發的頭暈。像這種頭暈,服用止暈藥或許會有短暫的效果(少數人對藥物反應強,吃了之後反而更暈。)

 

嚴格說來,頭暈不是甚麼大問題(當然腦幹中風、心律不整等疾病所引發的頭暈就嚴重了),不過三不五時報到,總是為讓人感到不舒服和不耐。自律神經失調引發的頭暈,能怎麼對付?自律神經的問題,自然是交給呼吸來辦透過呼吸,來調節自律神經功能,使之回復正常,才能根除頭暈。

 

改善頭暈呼吸法

          每次只要睡不好,早上起來一定頭暈?加班幾個小時後,一站起來就感到搖搖晃晃?盯著電腦熬夜寫報告,突然一陣暈眩?小心,這是身體對你發出的警告信號,它正在告訴你:我太疲勞,長期性的壓力讓我自律神經功能怪怪的啦!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要想擺脫因自律神經失調而引發的頭暈,最根本的解決方法還是「矯正自律神經功能」,如此才能治本。或許,利用呼吸來調節自律神經,需要一段時間,不太可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,但頭暈苦主若能秉著耐心,好好練習呼吸,擺脫頭暈指日可待。

 

仰躺。

輕鬆躺下,雙手雙腳自然打開。

 

吸氣。

用鼻子慢慢吸氣,感覺到氣流進入肚子,腹部逐漸自然鼓起。

 

憋氣。

停止呼吸,約莫一兩秒

 

吐氣。

噘起嘴巴,並微微張開。想像壓力全都跟著空氣,從體內流洩出來。

 

重複進行10分鐘。

 

動一動肢體,降低頭暈發生率~單腳開胸伸展操 

親愛的讀者們,千萬別誤會,這個小段落並不是要大家頭暈的時候,一起來做運動喔!頭暈的時候,當然是趕緊找張椅子坐下來,或者找個牢固可靠的物體靠一下。等到這陣"眩風"過後,再進行其他活動。

 

之所以建議大家動一動,是因為自律神經失調所引發的頭暈,通常都是疲累、壓力所造成。如何緩解壓力,成了首要任務,而運動則不失為一良好對策。我所介紹的運動,多半屬於溫和系列,但千萬別小看其運動效果。現在我將介紹「單腳開胸伸展操」,建議大家結束了忙碌的一天後,找個時間活動活動,利用「單腳開胸伸展操」來舒緩一天的壓力與緊繃。

 

採站姿,雙腳與肩同寬。將右腳底板抵住左腳大腿內側根部。

0522-01

 

雙手合十,放於胸前。

0522-02

 

 

吸氣用鼻子慢慢吸氣,同時雙手向上伸展,手掌打開,指尖朝上。

雙手打直。想像雙手向上延伸。同時配合深呼吸5次。

0522-03

 

 

 

吐氣。用鼻子或嘴巴緩慢吐氣,雙手回到胸前,手掌合十。右腳慢慢放下。

0522-04  

 

 

換邊。左右各進行5次。

 

 

對抗頭暈,你可以這麼做

  飽受頭暈之苦的人,對頭暈的感受約莫也是如此吧!想要解決頭暈困擾,除了慢慢調整自律神經功能,讓它回復正常之外,在日常生活中,還存有一些小秘訣,以下提供大家做參考。

 

刺激性的食品少碰為妙:

煙、酒、咖啡等刺激性食品,容易造成血管收縮,加劇頭暈不適。

 

維持環境的通風:

空氣新鮮、流通良好的環境,可以減少頭暈發生的頻率。營造一個令人感到舒服的環境,也有助於舒緩壓力。

 

久坐後起身慢一點:

自律神經功能衰弱,在我們急速站立、變化姿勢時,無法將充足的血液運送至腦部,這時候就容易引發頭暈目眩。建議大家變化姿勢時,放慢速度。

 

維持正常且充足的睡眠:

睡得好、睡得飽,有助於維持內分泌的穩定。自律神經與內分泌之間,有著連帶關係。維持內分泌正常,有助於穩定自律神經功能。

 

本文摘取自《好好呼吸,甩掉老毛病!》郭育祥醫師著 時報出版

 

延伸閱讀

《分享點滴》足足暈眩了21年 終於清醒的感覺真好

文章標籤

Dr.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手腳冰冷,怎麼辦?

  「郭醫師,我不要再當冰山美人了啦!你都不知道,我每次去談案子,客戶要跟我握手,我心裡有多害怕。我超怕對方被我冷冰冰的手嚇到耶!還有還有,去超商買東西付錢的時候也是,害我都不敢看店員的眼睛。」

 

  手腳冰冷雖然不完全是女性朋友的專利,但它的確好發於女性身上。我那正值花樣年華的女性患者-高小姐,剛巧就是眾多受害者中的一員,她對於自己總是冷冰冰的手腳感到相當不耐。

 

  我們的手腳位於身體的末端,熱能在運送過程中容易流失,要順利到達末梢,本來就比較不容易。身體受寒時,大腦經判斷,認為身體太冷,應該要保持體溫跟能量,於是下令心臟:「保留實力,別送太多血液到末梢去」,還會想辦法讓末梢血管變細小。如此一來,血流到不了手腳,手腳自然就冰冰冷冷了。

 

  上述手腳冰冷狀況,屬於生理性。大概每個人都會有一、兩次經驗。通常,只要吃暖一點、穿暖一點,外加動一動手腳,促進血液循環,冰冷情況就能立即改善。但有些人即便穿上毛襪、戴上手套,手腳依舊像冰棒一樣,任憑做再多保暖動作都沒有用,這多半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。

 

  自律神經中的交感神經,負責血管收縮,副交感神經負責血管擴張。兩者合作無間,才能讓血流順暢。當自律神經失衡,血流調節變差,末梢部位容易出現血液循環不良的狀況,導致手腳冰冷。

 

  「那我該怎麼辦啊?我可不想一年四季,手腳都跟冰棍一樣。」郭醫師我還是老話一句,好好深呼吸吧!調整好你的自律神經,溫熱的血液就會流遍你手腳的各個角落啦!

 

暖手活血呼吸法

       我口中的深呼吸,指的是運用到腹式呼吸的呼吸方式,可以是單純腹式呼吸,也可以是胸腹呼吸。

 

       腹部呼吸為什麼這麼重要?要知道,除了大腦、心臟、肺部之外,我們身體內的重要器官,幾乎都藏在腹部裡。這裡擁有大量的血管、神經,多刺激它,讓它多活動,生理運作會更理想。

 

       透過腹式呼吸,能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,提升熱能,同時改善血液循環,調節自律神經,如此一來,要告別手腳冰冷就不再是難事了!

 

       冰山美人們,跟著我好好深呼吸吧!終有一天,你們可以擺脫手腳冰冷,做個氣色紅潤的美人。

 

左右轉身,暖活手腳~臀晃暖身操

      老是冰手冰腳的,不僅自己不舒服,別人不小心碰到,也會下一跳。不僅如此,冷冰冰的雙腳,還極有可能導致失眠。對很多女性朋友來說,冰冷的手腳簡直就是生活中的大夢靨,尤其寒流來襲,那更是凍得不像話。

 

       想要解除自律神經失調所造成的手腳冰冷,最有效的方式,當然就是想辦法將失控的自律神經調整回正常狀態囉!除此之外,建議大家也多做「臀晃暖身操」,動一動手腳,改善冰冷狀態。

150424 

採站姿。

雙腳打開,腳尖朝前勿向外,雙腳之間的距離比肩寬再多一些。雙手放鬆,自然垂在身體兩側。

轉右邊。

左腳膝蓋彎曲,靠腰部力量帶動上半身轉向右邊,雙手自然甩動,右手手背輕輕敲在左後腰上(靠近左腎位置),左手手掌則輕敲在右腰上。

轉左邊。

右腳膝蓋彎曲,靠腰部力量帶動上半身轉向左邊,雙手自然甩動,左手手背輕輕敲在右後腰上(靠近右腎位置),右手手掌則輕敲在左腰上。

重複進行5分鐘。

 

溫暖手腳,你可以這麼做

  手腳冰冷雖然不至於成為女性追求美麗、健康的頭號大敵,但它的存在彷彿像根小刺般,很難讓人不注意,這情況也夠惱人的。要擺脫冷冰冰的手腳,其實沒有那麼難,從飲食跟生活著手,就能幫手腳找回溫度囉!

 

飲食保健方面:

均衡飲食:

身體的生理運作,需要各種營養素來支持。均衡飲食,攝取多元化的營養素,才能使大腦、神經功能正常。

 

補充維生素ACE

維生素AC能提供身體的禦寒力,並保護血管健康;維生素E能幫助擴張末梢血管,讓血液能順利通達手腳。一般而言,只要六大類食物都攝取,蔬果多吃,就能達到身體所需。

 

攝取足夠的菸鹼酸:

菸鹼酸能使末梢神經舒張,維護神經、循環系統的穩定與健康。富含菸鹼酸的食物,如動物肝臟、酵母、豆類、堅果類。

 

料理中適量使用辛香料

大蒜、蔥、薑、咖哩等辛香料,是天然又能促進血液循環的食材。烹飪時不妨聰明利用一下。

 

生活保健方面:

多運動:

逮到機會就動動手、甩甩腳。要維持手腳冰冷,不見得非得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,簡單的運動就能達到暖活效果。有時候,放慢動作速度,效果更好。

 

睡前泡腳:

當手腳冰冷影響睡眠時,不妨在睡前用熱水局部泡手、腳。完畢後做好保暖措施,趕緊藏入棉被裡,換得一夜好眠。

 

注意保暖措施:

手腳容易冰冷的人,保暖措施輕忽不得,以免大腦又下達指令,讓血液更難達到末梢,加重不適。圍巾、帽子、手套、衛生衣是實際又有效的保暖工具。

 

別餓肚子:

餓肚子、盲目減肥、減少熱量攝取,都可能影響體內脂肪儲存量。體內熱量過低,溫度自然降低。

 

本文摘取自《好好呼吸,甩掉老毛病!》郭育祥醫師著 時報出版

 

 

延伸閱讀

《媒體專訪》全身不對勁 卻檢查不出原因? 東森財經新聞台‧五七健康同學會

《媒體專訪》到底生了什麼病?小心自律神經失調影響生活
《健康新知》自律神經的作用
《健康新知》淺談自律神經
《健康新知》變化萬千的百變女郎-自律神經失調
《健康新知》如何判斷自律神經失調 @郭育祥院長
《健康新知》自律神經失調將我們推向危險
《醫師手札》21世紀健康最大殺手 @郭育祥院長
《醫師手札》好好呼吸 穩定自律神經 @郭育祥院長
《醫師手札》別怕自律神經失調 面對就能夠戰勝 @郭育祥院長
《醫師手札》明明不舒服 為什麼醫生老說我沒病 @郭育祥院長
《醫師手札》現代人的文明病--自律神經失調 @郭育祥院長
文章標籤

Dr.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50417  

  戀愛般觸電的感覺,人人都愛,但如果指尖莫名出現觸電般的痛感,應該沒有人會愛吧?!

  手麻是很多人的老毛病之一,造成手麻的原因眾多,但多數人總認為手麻肯定是「血路不通」、「循環不良」所致,因此經常小看了這個問題。

  我所接觸過的患者當中,很少有人一開始就正視「手麻」這個不適症狀。他們最常做的事,就是手麻的時候甩甩手,甚至直接當它不存在。但手麻可沒這麼容易放過他們,你可以一忍再忍,它可以一再出現。到最後受不了,患者們舉了白旗,才心不甘情不願到醫院接受檢查。

  閱讀至此,你是否認為,手麻問題應該告一段落了?可惜並沒有。患者們前往醫院就醫,經過一連串電神經學檢查,如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查,還有影像檢查等,還是無法確診。直到來到我的門診,才知道手麻是因為自律神經失衡所引起。

  自律神經失衡會造成手腳感覺的異常,如麻痺、感覺遲鈍、觸電痛感、疼痛等,且經常會合併呼吸困難的症狀。主要還是跟情緒、壓力有關。除了藥物治療之外,我通常會建議患者們進行腹式呼吸,並試著找出壓力來源,嘗試化解。

  當然,並非所有手麻都是因自律神經失調而引起,提醒各位讀者,手麻的時候,要多注意一下,到底是哪幾隻手指會麻?哪個部位會麻?手背麻還是手掌側麻?提供越多訊息,對於醫生的診斷越有幫助。

 

  至於壓力、情緒所造成的手麻該怎麼辦?很簡單,好好深呼吸就對了。

 

郭醫師小教室:

不同的手麻症狀,代表不同問題

手麻的情況

可能的疾病/原因

手腳、臉部或身體半邊麻木

腦中風

手腳麻木、舉不起來

肺血栓、肌肉壞死

手麻麻脹脹

末梢血液循環不良

天氣變化時,指尖、手掌與下肢明顯麻痛

自體免疫疾病,如紅斑性狼瘡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僵直性脊椎炎

手麻、對痛覺反應敏感、呼吸困難

自律神經失調

手麻且無力

藥物、電解質失衡

只有特定拇指、食指、中指會麻,無名指只麻一半

腕隧道症候群

只有小指麻,無名指麻一半

肘隧道症候群

手麻且有痠痛感,不適感從頸部一路沿著手臂延伸至手指

頸椎退化狹窄、椎間盤突出

本文摘取自《好好呼吸,甩掉老毛病!》郭育祥醫師著 時報出版

延伸閱讀

《媒體專訪》全身不對勁 卻檢查不出原因? 東森財經新聞台‧五七健康同學會

《媒體專訪》到底生了什麼病?小心自律神經失調影響生活
《健康新知》自律神經的作用
《健康新知》淺談自律神經
《健康新知》變化萬千的百變女郎-自律神經失調
《健康新知》如何判斷自律神經失調 @郭育祥院長
《健康新知》自律神經失調將我們推向危險
《醫師手札》21世紀健康最大殺手 @郭育祥院長
《醫師手札》好好呼吸 穩定自律神經 @郭育祥院長
《醫師手札》別怕自律神經失調 面對就能夠戰勝 @郭育祥院長
《醫師手札》明明不舒服 為什麼醫生老說我沒病 @郭育祥院長
《醫師手札》現代人的文明病--自律神經失調 @郭育祥院長
文章標籤

Dr.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 壓力,經常是引發胸悶的主要原因。根據臨床觀察,胸悶經常困擾著上班族群。通常我會建議有此困擾的朋友,養成深呼吸的習慣,不論胸悶是不是「進行式」,可以的話盡量用腹部深呼吸,如此一來便能有效減少胸悶發生的頻率。

 

舒緩胸悶呼吸法

 胸悶的時候,你可能會覺得胸口像是被大石頭頂住一樣,呼吸不怎麼順暢,不管怎麼用力吸氣都吸不飽,不論怎麼努力吐氣都吐不盡。這時候,人的直覺反應通常是「卯起來吸氣」,殊不知,這樣不僅對解除胸悶無益,還可能讓情況更糟。

 

 我們都知道,吸氣能夠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,卯起來吸氣,當然就會使得血液中氧氣更多,二氧化碳量相對減少。這時候,交感神經容易興奮,肌肉會過度收縮,沒辦法獲得放鬆,使得呼吸更加不順暢,加重胸悶不適

 

 若胸悶是肌肉過度緊繃所引起,應該做的當然就是放鬆肌肉,而深呼吸正是放鬆肌肉最簡單的方式之一。接下來,就讓我們好好學學怎麼深呼吸,讓肌肉獲得放鬆,一起成功把心中那塊大石頭移開吧!

 

1.採坐姿。雙腳輕輕踏地,雙手自然垂在大腿兩側。(站著進行也OK

2.鼻子吸氣,雙手舉起。鼻子緩緩吸氣的同時,雙手慢慢舉起至與地面平行的高度。(大概就是平舉狀態,舉至腋下的高度

3.噘嘴吐氣,雙手放下。噘起嘴巴慢慢吐氣,雙手慢慢放下,最後自然垂放於身體兩側。

 

除了深呼吸之外,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,透過輕緩的肢體運動,來改善胸部肌肉緊繃、以及氣血循環的狀態。

 

步驟:

150407

1.採站姿。左手背貼在後背上方中央區域,右手繞過後腦,用大拇指和食指抓住左耳尖端。

2.用鼻子緩緩吸氣,身體向右彎曲。

3.用嘴巴或鼻子緩緩吐氣,慢慢將身體回正。

4.重複十次。換邊後,再進行十次。

 

許多患者告訴我,胸悶、呼吸困難最嚇人的地方,不在於「它可能是疾病的警訊」,而在於來臨時,那令人感到恐慌的恐怖感受。「你真的會覺得,自己離天堂不遠了!」病患A搖搖頭,帶著一副不敢再想的表情告訴我,胸悶、呼吸困難發作時他內心的想法。

 

胸悶、呼吸困難可能發生在任何情況下,入睡前、睡眠中,抑或是從事靜態、動態活動時面對這不速之客,我們可以怎麼做呢? 

1.發生胸悶、呼吸困難時,別緊張、恐慌。先保持鎮定,停止呼吸。再吐氣、吸氣,並放慢呼吸的速度,數分鐘後,狀況多半能獲得改善。

2.壓力大時容易發生胸悶的人,建議抓住機會,就多做擴胸伸展運動。

3.學會紓解壓力。長期處於高壓狀態,很容易提升胸悶發生的頻率。

4.若不確定發生原因為何,建議先至胸腔內科、心臟科接受完整檢查。

本文摘取自《好好呼吸,甩掉老毛病!》郭育祥醫師著 時報出版

延伸閱讀:

《醫師手札》胸口悶痛就是心臟病?! @郭育祥院長

文章標籤

Dr.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