肚子不舒服但腸胃科醫師卻幫不上忙?胃鏡、大腸鏡都照過了,只有一點點潰瘍甚至毫無病徵,可是,腹痛如絞的感覺總是存在,脹氣不舒服也是家常便飯,在什麼具體問題都檢查不出的狀況下,患者最後獲得一個確診的名稱-腸躁症,聊表安慰,至少知道自己總是腸胃不舒服的這種症頭,該如何對周圍的親友交代:
「醫生說我是腸躁症,是真有這樣的病症,可不是我自己胡思亂想喔!」
但症狀治療好了沒呢?
根據臨床統計,患者在確診為腸躁症之後,62.2%的人花四年擺脫腸躁糾纏,17.5%的人繼續忍受種種不適,時間長達五年以上,顯示從確診到找對治療方式還有一條漫漫長路。許多腸躁症的患者都會問:「為什麼是我?為什麼會得腸躁症?我沒有甚麼壓力啊!」代表許多人仍然普遍存在著迷思,覺得腸躁症乃壓力所致,甚至是一種心因性的疾病,真是冤枉了腸躁症啊!
壓力與腸躁症的確有關係,事實上,壓力可能導致免疫力失調,跟各種疾病多少都有關係,但壓力絕對不是導致腸躁症的主因,最多只是誘發的導火線,真正的關鍵恐怕在於體質,有些人的體質特別容易自律神經失調,而失調的症狀如若正好表現在腸胃系統,則形成腸躁症,正確學名為Irritable Bowel Syndrome,簡稱IBS。
那麼腸躁症該怎麼治療呢?既然不是單純的腸胃問題,腸胃科能提供的幫助自然有限,並非醫師的醫術不夠高明,而是問題根源本就不在腸胃科的專長領域中。釜底抽薪之計還是應該先調整好失調的自律神經,如果僅是針對外在表現出來的症狀進行處理,其實就是典型的「治標不治本」,縱使症狀在短期之內有所緩解,也不會是長期的改善,就好比蛀牙引起牙痛時,應該是正經地找牙醫補牙或者做根管治療,而不是光吃止痛藥來暫且止痛、麻痺神經。
自律神經之所以會失調,主因在於腦中部份傳導物質的缺乏,因此急性治療時,建議以補充短缺物質(如多巴胺、血清素等)為主,待症狀緩解時再酌情減少劑量,並搭配腹式呼吸的調節練習,強化自律神經之彈性,目的是讓它能自然而然地恢復與生俱來的協調性,徹底地擺脫失調症可能造成的多種健康困擾。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