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- Aug 26 Mon 2019 10:00
《1分鐘知識》為什麼疲倦或有壓力的時候特別想吃東西?
- Aug 23 Fri 2019 10:59
《1分鐘知識》自律神經失調要治療多久
- Aug 20 Tue 2019 16:22
《1分鐘知識》為什麼吃肉可以減肥?
- Aug 19 Mon 2019 16:29
《1分鐘知識》自律神經失調症治好了,還會再復發嗎?
- Jul 26 Fri 2019 15:49
《健康新知》誰想一直逛醫院!淺談無奈的長青族過度換氣
隨著人口高齡化趨勢的來臨,老人長照早已是無法避免的社會課題,長輩的健康不僅是他們自身的福祉,也關乎晚輩們的幸福生活。所謂三明治世代,上有高堂下有妻小,夾在中間的壯年族群正值在職場上為事業打拼奮鬥之際,仍時不時得分神分身為家中雙親或其它長輩的健康操煩,時日一長,無論是心理生理或者是經濟、時間等各方面的壓力,著實是沉重的負擔!
- Jul 22 Mon 2019 11:21
《健康新知》比「對症下藥」更重要的....
比「對症下藥」更重要的是「根本治療」
一直以來,無論是先進的西醫或者傳統中醫,都強調「對症下藥」,也認定唯有對症,才能藥到病除。頭痛看腦科、神經內科,胃痛、便秘等尋求腸胃科醫師協助,頻尿看泌尿科,皮膚問題找皮膚科,視力模糊則有眼科醫師來做檢查…乍看之下沒有什麼問題。然而近年來,有一個越來越茁壯的族群,輾轉流浪於各科別間,從有檢查做到沒檢查,有醫生看到沒有醫生,總是渾身不舒服卻找不出具體原因,最多只得到無關痛癢的幾句建議:「放輕鬆」、「不要想太多」、「多運動多休息」、「睡眠要充足」。
- Jul 16 Tue 2019 10:00
《醫師手札》醫生醫病 家人醫心
前幾天在診間遇上了一位初診的朋友-曾太太,讓我又動了想和大家好好聊聊「過度換氣症候群」這個病症的念頭。雖然從學理上說來好像不怎麼複雜,幾句話就可以交代完畢,不就是「吸氣吐氣的頻率過快,導致體內二氧化碳濃度過低,血氧濃度過高,所引起的連鎖反應」,要精簡一點的話....,後面三句都可以省起來,只要保留第一句即可一言以蔽之。然而,誰能料想得到...這麼簡單的事情,卻這麼不容易確診;這麼容易給患病者帶來漫無邊際的負面影響。我想這是其他健康的朋友,哪怕您是過度換氣者身邊最親近的家人、朋友、另一半,也不見得能夠真正體會一二。
- Jun 27 Thu 2019 10:00
《健康新知》改掉此習慣 不節食 不運動 瘦身迅速見效!
- May 20 Mon 2019 11:00
《健康新知》繼續少吃多運動 減肥將成為終身行動
說到減肥瘦身,不管是醫師、營養師、健身教練,或者是曾經有成功經驗的一般人,大多會端出五字箴言「少吃多運動」,或者是相同意思不同說法的「管住嘴、邁開腿」。的確,不可否認就理論上來說,吃得少又消耗得多,理應能避免熱量囤積,並透過鍛鍊來增加熱量的代謝,對減肥瘦身應該是有正向幫助的。
然而,理想很美好卻現實很殘酷,別說絕大多數的肥胖者,就是很難身體力行這一道減肥天條。即便真的很刻苦、很努力、很壓抑口慾、很違反好逸惡勞本能地做到了,真正能瘦下來的人是少數,而瘦下來之後又能持續維持好身材不復胖的,更是幾稀矣,為什麼呢?因為多數人的「少吃多運動」根本是吃錯又動錯。而且身體並不是試管燒杯,底下也沒有酒精燈燃燒給予助力,不是嘴上少吃兩百大卡,運動消耗了三百大卡,身體就能對應減去二、三百大卡的脂肪量。
- May 15 Wed 2019 10:00
《分享點滴》不是中邪更不需要法師 是自律神經失調了 請讓醫師來協助你
小編導讀:
許多患者初次來就診,說到過往的求診辛酸史時,都會提及求神問卜這一段。身體健康無事的人大概很難體會,甚至覺得荒謬:不就是生病嗎?看醫生不就好了,怎麼還要去拜拜或者問事呢?
事實上,他們不是沒有去看醫生,相反的,是看了太多太多醫生,從有醫生看到沒醫生可看,再怎麼做檢查也查不出具體的病因,到最後家人朋友(甚至還有當事人自己),總覺得這要不是想太多,大概就是中邪了!於是乎,真的有不少患者在確診前,都曾經求神、找師父。以下要分享的這則案例-來自香港的陳先生,雖然從病發到確診只有短短的三個月(不得不說,他非常特別也非常幸運),但因為三個月間的病情起伏變化太大,他真的一度以為自己是中邪了!